0898-08980898

全省防汛抗旱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工作动态

  二是不断增强气象服务能力。针对暴雨★★★、强对流天气★◆★■,把握◆■■■★“灾前★■◆★◆■、临灾、灾中、灾后”气象服务需求,结合现有预报预警能力,通过发布时间上逐步推进◆■、空间上不断精准,从决策服务★◆■■★◆、预警服务◆■◆◆★◆、临灾叫应和天气过程复盘四个环节开展动态气象服务,即“13131”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要求,提前1周初步判断发生重大气象灾害(暴雨★◆★、强对流)的可能时段和强度;提前3天给出灾害性天气定量预报◆★■、风险预估及防御建议◆■◆;提前1天预报灾害性天气落区、量级和影响时段;提前3小时发布精细到县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指导产品;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乡镇(街道)的预警信号;触发叫应标准时立即启动临灾叫应。

  二是强化安置服务◆◆★◆★★。围绕确保受灾群众“五有■★■◆”的目标【有饭吃、有衣穿、有干净水喝、有临时住所、有病能医治】,各地采取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转移群众住宿,鼓励他们投亲靠友,确需政府帮助的群众,采取在村部、学校等地设立集中安置点进行安置。据统计,全省累计设置集中安置点1534个◆◆■■、安置6.9万人★◆★,单日最多设置集中安置点819个、安置1.3万人■■■◆。安置点由所在地政府负责管理,成立由乡镇、村组干部组成的领导小组■◆★■,配备医疗、防疫等专业人员和常备、急救药品,并做好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■◆◆★■。各地不断提升安置点服务质量,既注重入住人员的饮食、居住等面上保障◆★◆■★■,又聚焦特殊群体的生理、心理等个性需求,确保转移群众住得安心◆■■★。

  首先◆★■,有请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■■★◆★■、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白中华先生介绍情况◆◆◆■。

  二是精准调度重点流域防洪工程,有效应对干支流洪水。针对新安江干支流洪水,水利部门调度月潭、丰乐水库拦洪错峰,分别降低新安江、练江洪峰水位1米,减轻对黄山市区、歙县县城影响★◆■◆◆。针对长江干支流洪水,汛前调度巢湖预排底水(较2020年同期腾出库容3亿立方米),调度西河凤凰颈新站、神塘河站提前预排◆■◆◆■◆,调度兆河闸★◆、黄雒闸适时抢排,最大限度控制水位快速上涨,将西河缺口水位控制在12米左右,低于东大圩蓄洪区近年运用水位0.5米,避免运用东大圩蓄洪区★★◆◆◆,减淹耕地6万多亩,直接减灾经济效益近2亿元■■◆◆◆。调度滁河沿线控制闸提前预泄■★■◆★,协调江苏省开启三汊湾闸泄洪◆★◆,避免运用荒草二、三圩蓄洪区◆★■。调度沿江泵站应开尽开、能开全开,累计排水超32亿立方米,最大限度减轻洪涝损失。针对淮河干支流洪水,滚动开展洪水演进分析◆■■■★,及时调度茨淮新河2010年以来首次分洪和大别山区水库群◆◆◆■“零★◆■”流量下泄★■★■■■,降低淮河淮南河段洪峰水位0.6米,避免漫堤运用上、下六坊堤行洪区,减淹耕地3.6万亩■★■■◆◆。7月10日至13日★■■,响洪甸■■、梅山水库上游3天最大面雨量均超过300毫米,最大入库流量分别为4800、5370立方米每秒◆★★,分别控制下泄流量1120、520立方米每秒★■■◆★◆,削峰率分别达77%◆◆■★、90%,确保了下游六安市区和金寨老县城防洪安全■■◆。

  入汛以来,我省共遭遇16轮强降水过程,梅雨期有93个站日雨量突破本地历史极值,降水极端性强★■★,预报难度大■★■◆■。我们提前5天(6月15日)向省政府报送19日安徽入梅信息◆■。19日8时起启动3小时加密服务◆★,针对黄山市强降水,开展1小时天气快报服务■◆★◆■。建立专家赴基层指导和业务骨干定向支援机制,派出8批次专家指导黄山等地强降雨过程。6月18日20时-7月15日08时,全省气象部门通过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首发、更新暴雨★★★◆★、强对流等各类预警信号2526条,累计覆盖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354★★★.4万人次。其中暴雨高级别预警信号正确率达82.11%,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平均提前49◆■◆◆.64分钟发布,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平均提前量达55.69分钟。开展红色、橙色高级别预警叫应服务166次,累计叫应地方党政领导和重点部门责任人2138人次,其中暴雨红色预警叫应服务53次,共计叫应1028人次。

 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。省级安排217名技术专家,各市组织1000多名技术专家■◆★★“驻县包乡”,分片负责防灾技术支撑。强降雨期间,适时增派机动工作组进行增援。全省自然资源系统防灾责任人和技术专家深入一线,持续开展雨前排查、雨中巡查★◆★、雨后核查。获悉新发生灾险情后,第一时间赶赴现场,记录地质变化★◆◆■■■,评估风险等级,指导应急处置,为基层科学防范地质灾害提供有力支撑。

  大家好★■★■◆!首先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防汛抗旱工作的关心和支持!特别是在今年防汛抗洪救灾期间,广大媒体记者坚守防汛抗洪救灾一线,深入报道党和政府动员部署、指挥调度的有力举措,大力宣传广大干群万众一心、连续奋战的精神风貌,持续报道在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,及时把党和政府关怀温暖传递给受灾群众■■★,汇聚起打赢防汛抗洪救灾攻坚战的强大精神力量■■■!

  接下来◆◆◆★★◆,我局将始终紧绷汛期服务的思想之弦,继续强化对高影响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,为确保全省安全度汛作出气象贡献★◆★★■。

  今年入汛后◆★,我省出现先旱后涝◆■★◆■、北旱南涝★■■◆★、皖北旱涝急转的复杂局面◆◆★■,特别是梅雨期,长江★◆★◆★、淮河、新安江三大流域遭受暴雨洪涝灾害■★■◆■■,防汛救灾形势严峻复杂★★。雨情、汛情、旱情◆■■、灾情呈现以下3个特点。

  一是健全防汛责任体系★★★。主要是明确了★◆“四类”责任人◆★。逐级落实包保防汛责任人,明确省、市◆★★、县、乡四级防汛包保责任人1★◆★.7万余名◆◆■,其中6位省政府领导包保长江■★★★、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堤防;分级落实堤防、水库等防洪工程防汛行政责任人、技术责任人◆◆◆★■★;对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、低洼易涝区等高风险区域划分人员转移网格1万余个,每个网格均落实了乡、村级转移责任人;对城市下穿桥涵、地下人行通道、地下空间等重点部位落实了防汛排涝责任人◆◆★。

  一是坚持快速响应■◆■★★,争分夺秒抢险救援。6月20日14时将黄山市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。省防办、省应急管理厅第一时间依案组建6个工作专班■◆★、48名连续坚守39个日夜,组织11个省直部门单位联合值守。针对黄山市突发险情灾情◆■★,协调调动、武警■★★■◆、消防等救援突击力量,以及交通运输、电力、通信等部门和安能公司★◆◆★■◆、中铁四局等专业力量6400余人驰援黄山。特别是面对歙县4个村庄“断路、断电、断网”的紧迫局面,紧急派出应急指挥通信车和直升机、无人机等,集中人力物力争分夺秒打通生命通道★■◆■★★,6小时恢复应急通信★◆■,3天恢复交通、供电★◆★■★★。向灾区空投生活物资、发电设备等约13吨■■◆★■。

  五是强化灾后恢复和建设■★。对城市出现的积水受灾情况★◆■,及时进行复盘分析,动态跟踪治理城区积水易涝点,指导受灾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恢复重建,房屋安全评估和建设加固,会同省发改部门抢抓中央政策资金支持的良好机遇,谋划申报重点建设项目,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。

  二是坚持生命至上,坚决果断转移避险。提前果断转移高风险区域人员,做到应转尽转、应转早转◆■★◆★■,不漏一户、不落一人。累计转移50个长江江心洲、外滩圩内人员1.82万人。转移长江支流沿线、湖泊周边低标准圩口和沿淮生产圩人员1★★.42万人◆★■★◆,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6万余人◆■■。由于避险转移及时,有效避免了426户1002人因房屋倒塌、严重损坏可能导致的伤亡情况发生。

  大家上午好!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■◆★◆■■。今天我们邀请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、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白中华先生◆★,省水利厅副厅长徐维国先生,省气象局副局长程文杰先生,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■■◆★★◆、省测绘总院(省测绘局)院长(局长)张和成先生■■★,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汪恭文先生★◆■,介绍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情况,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。

  多年来■★◆■★,我省持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,全省流域防洪工程体系、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加快完善,为我们有力有序抗御水旱灾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今年入汛以来,我们加强旱情、汛情监测预报和分析研判■★,科学调度水利工程★■■■★◆,有效应对了皖北地区旱情和干支流洪水,发挥了水利工程防灾减灾关键性作用■★◆■。

  面对入梅即防汛■■、首战即决战的严峻形势,省委、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迅速动员部署,主要负责深入一线检查督导◆◆,分管负责多次开展调度指挥★★。省防指第一时间贯通运行省■■、市、县三级应急指挥体系,第一时间启动、调整应急响应◆★■★◆,紧急调动应急力量,应对洪涝灾害■★◆◆■。全省上下众志成城、连续作战■★,高效处置黄山市突发险情灾情、全力迎战长江流域性洪水、科学应对淮河流域外洪内涝,取得防汛抗洪救灾工作阶段性重大成效,确保了干支流堤防、水库等重要防洪工程安全,确保了交通■★■■★◆、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运行,确保了灾区安定和社会大局稳定◆★。主要工作可概括为4个“坚持”★◆★■■■。

  三是坚持严密布防◆■★,全力以赴查险抢险。组织对超警戒水位江河湖泊堤防、超汛限水位水库开展全天候、全覆盖■★◆■■、不间断巡堤查险■★,单日最多投入10★■■★◆.08万人,排查处置堤防险情245处。投入500余人处置六安市西汲河堤防漫破险情,历时近20个小时,完成溃口封堵。强化巡查防守和防洪工程调度,严防死守■◆■,避免了滁河荒草二、三圩和巢湖东大圩蓄洪区以及淮河上六坊堤◆◆★、下六坊堤■■■、董峰湖行洪区运用■■■★■◆,避免了16.22万亩耕地被淹★★◆◆■。

  谢谢白厅长的介绍■■◆★■。下面进入答问环节★■◆,欢迎各位记者提问◆◆★■,提问前请举手示意,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◆◆。

  一是强化隐患排查■■★★。汛前组织全面核查◆■◆◆◆,对查明的隐患点■◆■■■,明确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◆★★■,落实“一点一案”防灾措施◆★★★。明确教育、住建★■◆◆、交通、农业、文旅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■■◆★★,组织开展行业领域内地质灾害隐患排查。对发现的隐患点,立即组织采取应急排危除险措施,如划定危险区域,设置警示标志等。今年以来◆★■■★,全省共派出5000多个工作组3.1万人次,巡查隐患点4.1万次,确保风险隐患早发现◆■■■★、早处置、早消除。

  五是强化值班值守■★■。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◆★■■◆,强降雨期间,进一步增加值班力量,每天有700余名工作人员坚守岗位,及时高效处置各类地质灾害突发事件。

  三是强化指挥调度■■★■■。省减灾救灾办及时启动省级救灾三级应急响应,指导支持受灾地区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■■■◆◆;下发《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灾群众救助工作的通知》★◆,要求各级各部门强化部门联动◆◆★,凝聚工作合力◆■■★,落细落实受灾群众救助各项工作。各级应急部门累计组织各地1051个工作组深入乡村一线查灾核灾◆■,全面摸清灾情底数,协助开展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■◆■★■。省应急管理厅建立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台账,实行日调度机制,实时掌握各地救助工作开展情况。

  二是完善临灾“叫应◆★”机制。印发《安徽省防汛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机制》,细化预警“叫应”和基层响应措施。利用省应急指挥系统,对防汛包保责任人、各级防办工作人员共3◆★.5万余人实现“一键呼■◆■★■★”■◆,落实直达基层的临灾“叫应”。

  三是受灾范围广,局部灾情重。全省共11个市57个县(市、区)149.2万人受灾,累计紧急转移安置28.4万人◆★★,农作物受灾面积194.1万亩,倒塌◆■★、严重损坏房屋806户1582间◆■,直接经济损失约97亿元■■。其中黄山、六安等山区市受灾严重,歙县县城2次受淹◆◆■■,4个村庄“断路■■★◆■、断电、断网”★■。同时,5月1日至6月16日◆◆■■■◆,皖北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9成,淮北、亳州、宿州■■■、阜阳等4市近1000万亩耕地造墒播种★◆◆★。

  一是科学调度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,有效应对皖北地区旱情。针对入汛后沿淮淮北地区降雨严重偏少的局面★★,省水利厅加密墒情监测,分析研判旱情发展趋势,提前调度淮河干支流控制闸蓄水保水,6月1日皖北夏种开始时,淮河流域主要河湖库蓄水51亿立方米★■★◆◆◆,较常年同期多2成,为后期抗旱预留了相对较足的水源。及时调度引江济淮工程向淮河补水2★■◆◆★.2亿立方米,再通过引江济淮西淝河线、茨淮新河、怀洪新河、淮水北调等骨干调水工程向皖北输水超6亿立方米,有效保障了夏种夏灌用水需求。当前,全省持续晴热高温◆■■,且正值农作物夏灌用水高峰期,全省水利工程蓄水较常年同期多2成,可有效保障未来一个阶段城乡生活和夏灌用水需求。

  灾害发生后,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级负责,积极应对,发挥主体作用、承担主体责任;减灾救灾委、应急管理部门认真履职尽责,做好组织协调工作;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◆◆◆,加强协同配合,有力有序有效做好受灾群众救助工作■★■★◆★。

  二是强化预警转移。在1335处重要隐患点部署1306个雨量站、4366套普适型监测设备,实时监测掌握隐患点动态变化情况◆★■。加强与气象★★◆■■★、应急等部门会商研判,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■◆。今年以来,省级发布黄色以上预警43次■★■,市★■■◆◆★、县发布黄色以上预警1125次,发送预警信息59.1万条。极端强降雨期间,按照“三个紧急撤离★★■◆◆■”原则◆◆◆★,及时启动避险转移预案,协助转移群众1.11万户2.91万人,做到应转尽转◆◆■★★◆、应转早转、不落一户、不漏一人。

  谢谢你的提问◆◆。今年汛前★◆■■■◆,我们主要在落实责任★★◆◆、完善机制■★◆◆、加强保障■■◆◆◆、夯实基础等方面落实度汛准备。

  省住建厅认真贯彻省委◆★◆■■、省政府及省防指有关防汛排涝工作部署,以★■◆■★“汛”为令,闻◆★★★“汛★■★★”而动◆■◆,概括起来,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好汛期城市排水防涝工作。

 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,积极应对皖北地区旱涝急转。针对皖北地区农业旱情,及时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,组织调度引江济淮工程向淮河输水2.2亿立方米,下达农业排灌抗灾用电指标1.05亿度◆★,开展抗旱浇灌面积2653万亩次★■◆◆★★,保障按农时完成夏种。针对皖北地区旱涝急转◆★★★■◆,组织出动2.44万人次、排涝机械装备1.55万台套,及时处置城区临时积水,开展农田清沟沥水,保障了城市正常运行,减轻了农业涝灾损失★◆★◆。

  一是强化救助保障。省应急管理厅会同财政部门3次争取中央受灾群众救助资金1.92亿元,2次争取中央救灾物资2◆◆◆★★■.6万件;下拨省级受灾群众救助资金500万元◆◆、省级救灾物资26355件。各地已投入生活类救灾资金和物资折款共计1.86亿元,其中方便食品5.26万箱,矿泉水9■■◆◆.55万箱,衣被、折叠床、应急包等救灾物资6★★★.8万件,累计救助28■★★.6万人◆■★■■■。对于经过应急部门紧急救助后基本生活仍存在问题的受灾群众,积极协调民政◆◆◆■■、乡村振兴等部门,纳入到社会救助和帮扶范畴,民政部门按照■★◆“先行救助★■◆◆”规定,为1367人发放临时救助金87.68万元,为158人提供物资救助★◆◆;乡村振兴部门全面摸清农户因灾返贫致贫风险情况,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对象统一管理,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。

  今年入汛以来,我省先后经历了皖北地区阶段性旱情和新安江、长江◆■◆、淮河干支流洪水,请问在前期干旱和洪水灾害防御过程中,水利工程发挥了哪些作用?

  四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。开展基层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,覆盖有防汛抗旱任务的1226个乡镇。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1585个,开展培训★◆★、演练3470场次。排查整治308处度汛隐患◆■■★◆。

  四是强化综合治理。今年以来,共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5.37亿元,搬迁受威胁群众307户981人★■★,实施工程治理149处,排危除险227处,有效避免5701人遭受地质灾害威胁★■◆■★。

  四是强化汛中联动。组建技术专家队伍和防汛救灾抢险党员突击队,随时待命赴各地开展防涝救灾工作。统筹省内应急救灾物资设备,做好跨区域协调调度◆◆★◆◆★,黄山市受到强降雨侵袭受灾期间,协调宣城、芜湖、安庆、六安◆★■★、蚌埠等5市及时抽调大功率抽排、清疏设备驰援黄山市■◆。

  入梅以来的强降雨,对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造成较为严重影响,请问应急管理部门是如何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?

  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跟踪受灾群众家庭生活情况◆◆,强化救助政策衔接■■,切实保障好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■■,加快推动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,确保受灾群众早日搬入新居■★■★,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◆◆◆■。

  三是加强救援力量和物资准备。组建县级以上防汛专业队伍341支1.74万人◆■■★,其中省级抗洪抢险队伍16支1692人。抓实省级防汛专业队伍、国家级安全生产队伍、消防救援队伍★■★■★、通信运营商等专业应急力量3000余人,全面掌握应急排涝★◆、工程抢险、水上搜救★◆◆◆★■、空中侦查◆★◆■★、应急通信等遂行任务能力。进一步完善军地协调机制,专题召开防汛准备协调会,明确任务。强化物资储备,全省各级储备防汛救灾物资总值11亿元。

  一是不断提升预报预警准确率◆★★。近5年晴雨预报准确率由83◆★■★■◆.1%提升至83.7%◆■■◆★,降水预报准确率由58.6%提升至65◆■★★◆.8%◆★,暴雨预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◆★■■★。今年1-7月,我省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达31.4%,位列全国第1。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为92%,位列全国第4◆★★★。精准的预报预警能力为防汛减灾、指挥调度提供有力支撑。

  二是河湖水位高★★,超警时间长。三大流域继2020年再次全部发生超警洪水,长江、淮河干流分别超警19天◆◆★■◆★、14天★★★■◆,新安江干流18小时涨幅达4.2米★■。巢湖西河超保证水位,滁河、水阳江★■■■、南漪湖接近保证水位,练江2次超保证水位,涡河涡阳闸上水位创1975年建闸以来最高。全省共52条支流湖泊超警超保,1600余座水库超汛限★■■◆。

  一是强化汛前准备◆◆★。今年3月下旬召开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工作部署会,并开展汛前设施设备检修维护■★,全省累计清掏检查井53.8万个、清疏排水管渠近万公里◆★◆■、检修泵站398座,动态整治易涝点138处◆◆★■,有效保障城市现有排水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。结合近年降雨受灾情况★◆★■◆■,指导各地完善防汛应急预案◆★◆■★■,加强应急队伍和专家团队建设◆■★★◆◆,全省已充实防汛排涝应急抢险队伍共1★★■★■.24万人,应急抽排能力27★★◆◆★◆.9万立方米/小时,储备发电机445台,抢险车辆994辆,随时做好应急准备★■★。

  三是强化调度值守。按照省防指统一要求,落实24小时联合值守,共同会商研判,辅助全省应急决策协调处置工作。各地住建系统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,扎实开展巡查处置★◆,累计出动巡查人员约7.3万人次,出动巡查排险车辆3780车次。

  当前,我省仍处于主汛期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,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。我厅将持续保持绷紧状态,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,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
  二是强化汛期预警。紧盯雨情★■■★◆、水情★◆★、汛情变化★★,会同省气象局联合发布16次城市内涝预警,充分发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雨前模拟和雨中监测预警作用■■★◆,累计发布城区积水内涝预测预警647次。通过监测预警■★★◆,督促指导各地提前做好防范应对处置工作。

  一是梅雨量大,暴雨极端性强。淮河以南6月19日入梅、7月15日出梅,共出现12轮强降雨过程,平均降雨量441毫米、暴雨日数4.1天,分别居1961年以来同期第3位、第1位。在全国降雨量超1100毫米的13个气象站中,前12位均在我省◆■,最大歙县昱岭关站降雨量达1292.7毫米。黄山市6月19日~23日5天平均降雨量398毫米★◆◆◆,居历史第1位◆★◆■。

  五是完善视频指挥调度系统■★◆。实现省市县三级之间◆◆■■■、省直部门之间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,常态化■★◆★◆★、全覆盖开展应急指挥可视化拉动和应急通信保障演练,保障应急指挥调度高效运行。